2月9日,七台河籍短道速滑运动员杨婧茹,在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上夺得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冠军。

这位从“奥运冠军之城”走出去的寒门少女,不仅让中国短道队斩获本届亚冬会唯一女子金牌,还缔造了从青年组直闯成人组夺冠的神话,更是用十年光阴在冰面刻下震撼世界的中国印记。

雏凤清啼:寒门之中燃起的冰上星火

2006年7月,杨婧茹出生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双河镇中胜村的一个普通农家。

土地稀少,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奔波,年仅4岁的小婧茹成为了留守儿童,与外公、外婆在新兴区长兴乡马鞍村生活。艰苦的环境塑造了她独立坚强的性格。家中唯一的娱乐便是那台只能收到几个中央台的电视机,体育频道是她的最爱。“每次看到运动员身披国旗、为国争光的时候,我都热血沸腾,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份对体育的热爱,在她心底种下了逐梦的种子。

9岁那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2015年7月,七台河市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重点班来学校选材,杨婧茹毫不犹豫地报名。然而,身材娇小、毫无基础的她,起初并不被看好,遗憾落选。但她没有气馁,“我要像杨扬、王濛姐姐一样,为国争光。”她一次次找到教练张利增,坚定的眼神和执着的态度,最终打动了张利增,开启了她的冰上之旅。

破茧成蝶:冰刃之下淬炼的极限法则

初入体校,杨婧茹面临巨大挑战。她是队里为数不多的“三无人员”——无天赋、无基础、无经验。“他们说我是不合格的‘三无产品’,那我就做‘超频战士’。”每天天还未亮,当其他队员还在睡梦中,她已在寒风中奔跑。午休时间,别人在休息,她在健身房进行高强度体能训练。

队内实行“末位淘汰制”,杨婧茹的加练清单令人震撼:为了不被淘汰,她创造了“十天减重20斤”的奇迹。哪个动作不标准,她就重复上千次。“我没有退路,只能拼命往前冲。”正是这种不服输的精神,让杨婧茹在众多队员中脱颖而出。

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终于迎来了收获时刻:2022年12月18日,杨婧茹随中国队获得第三届中俄冬季青少年运动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冠军;2023年2月,在全国滑冰U系列中小学校际联赛(短道速滑)精英组U19女子1000米的比赛中,杨婧茹获得冠军;2024年1月,在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短道速滑青年组比赛中,杨婧茹收获了短道速滑1000米金牌、3000米接力银牌、1500米铜牌。

淬火成锋:战术之中舞动的冰雪诗篇

2024年1月江原道冬青奥会上,杨婧茹大放异彩,一举夺得两金一银,在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决赛中,当其他选手保守卡位时,她巧妙运用“兔子战术”,像一匹孤狼撕开战术铁幕,最终以2分33秒148的成绩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了本届冬青奥会的首枚金牌。“这是她用9年血汗得来的。”启蒙教练张利增红着眼眶说。

荣耀背后是近乎残酷的执着。每逢备战比赛时,教练张利增总能发现杨婧茹在器材室加练,“天赋不够,就让汗水把冰刀泡锋利”。正是这种执念在哈尔滨亚冬会迎来终极考验——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半决赛,18岁的杨婧茹对阵哈萨克斯坦队出战时,凭借细腻的线路控制封堵对手超越路线,为中国队奠定领滑优势,更是帮助中国队以4分13秒862的成绩毫无悬念地晋级A组决赛。解说员惊叹:“杨婧茹的压弯弧度堪称艺术,每一次冰刀切入的角度都像用分度仪校准过一般精准。”

饮水思源:荣光之下涌动的赤子血脉

赛场上的杨婧茹冷静果敢,生活中的她心怀感恩。2024年在江原道冬青奥会摘得首金后,面对媒体,她的第一句话是:“我要感谢我的教练和队友,我会继续努力,为祖国赢得更多荣誉。”走下领奖台,她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立刻回到训练室,投入到下一场比赛的备战。回国后,她第一时间拜谢教练、父母和家乡。“没有祖国、没有家乡的培养就没有现在的我。”她总是这样说。面对采访,她很少提及自己的艰辛,而是不断强调身边人的帮助。在她心中,为国为家乡争光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冰锋所指,皆是征途。从煤城留守儿童到亚冬会冠军,杨婧茹用行动延续了“奥运冠军之城”七台河的荣耀,更标志着中国短道速滑新生代的崛起。杨婧茹说:“我的梦想是成为冬奥赛场上又一位从七台河滑出来的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员。”

此刻,短道速滑训练基地的探照灯穿透夜幕,将她的身影投射在洁白的冰面上,宛若一柄正在出鞘的寒刃。

记者:袁晓玲 李凤茹

编辑:李媛媛

审核:滕海霞

监审:张金华

2025.3.4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