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运会精彩比赛瞬间。钟致棠摄

深圳大运会创下了大运会52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纪录:来自152个国家及地区的7800多名大学生运动员,在深圳这片充满热情的土地上各展风采。作为比赛的主场馆,位于龙岗的深圳大运中心迎来了4000多名运动健儿在此竞技、角逐。

根据赛程安排,龙岗赛区承担了10个大项、157个小项的比赛,其中深圳大运中心承担了田径、游泳和篮球3个大项、92个小项;龙岗区体育中心的羽毛球馆、国际自行车赛场、神仙岭网球场等场馆也承担了大量赛事。在比赛的12天里,深圳大运会“不一样的精彩”接连不断地在龙岗上演,龙岗作为主场馆所在地,在国际上成功“出圈”。

田径作为国际竞赛的大项,奔跑的速度、跳跃的高度、投掷的距离,无不吸引人们的眼球,引来一阵阵惊叹。2011年8月17日20时23分,“水晶石”场馆内蓝色的大屏上显示出了男子100米决赛冠亚季军的成绩,现场的女记者第一时间激动地喊出了“苏炳添!十秒二七!”。这是深圳大运会田径运动赛场上中国大学生获得的第一枚奖牌。

22岁的苏炳添以暨南大学国际经济专业学生的身份参赛,决赛中位于第二赛道。根据现场解说员的介绍,比赛开始时,大家的反应都有些慢,来自尼日利亚的埃格维格凭借出色的爆发力,处于领先位置,以半决赛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决赛。赛程过半后,来自牙买加的哈维、立陶宛的斯卡拉尤斯卡和中国的苏炳添冲了上来。他们三人的领先优势保持至后场,来自第三道的加拿大选手理查德斯与苏炳添的差距已不足一个身位,临近冲线之际,苏炳添全力冲刺,抢先一个肩位冲线,将成绩定格在10″27,获得第三名。这位日后的“亚洲第一飞人”,首次在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即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另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发生在4×100米接力赛场。深圳本土短跑健将黄敏华担任中国队第二棒选手。黄敏华的参赛激起了深圳人的自豪感,许多人都来到赛场为中国队加油,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声浪一浪高过一浪,让比赛现场十分热烈。据现场工作人员回忆,男子4×100决赛是“水晶石”气氛最好的一次。“在家门口比赛很幸福,我也很兴奋,家乡的人民给了我力量 。”黄敏华在赛后受访时谈道。

与苏炳添、黄敏华的精彩不一样的是,来自太平洋岛国萨摩亚的唯一代表艾曼纽尔·福阿马图、阿富汗的内萨尔、约旦的法赫德·阿布·阿萨夫、巴勒斯坦的哈姆扎·阿卜杜、圭亚那的斯蒂芬和密克罗尼西亚的麦卡夫雷等人。这些运动员单刀赴会征战深圳大运会,有的还在深圳大运会上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坚韧不拔,让人们感动和钦佩。

深圳大运会田径赛事现场。钟致棠摄

同样令人感动的还有法国选手艾米丽,她在百米赛道上突然摔倒,随后挣扎着起身,拖着伤腿用尽全身力气跑完全程时,人们对她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其他赛场上也绽放着不一样的精彩,将现场气氛推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潮。经过12天的激烈角逐,龙岗赛区共决出了158枚金牌,占全部项目金牌总量的一半,占全市各赛区产生金牌总量的51.8%。2011年“不一样的精彩”的深圳大运会,龙岗赛区格外精彩。

深圳大运会自行车室外赛现场。钟致棠摄

“红马甲”的微笑:

赛场外的最美风景

2011年的深圳大运会是深圳市首次承办的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对志愿者队伍建设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深圳大运会期间,深圳共招募志愿者逾127万人,这一数字创下当时国内大型赛事的志愿者规模之最。其中,龙岗区的表现尤为突出,作为深圳大运会主场馆所在地,共有近35万名赛区志愿者,成为深圳全市志愿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深圳大运会赛场志愿者。钟致棠摄

深圳大运会期间,逾127万“U哥U姐”用一流服务赢得各方称赞,为各国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青年报》当时报道,深圳大运会即将落幕之际,时任国际大体联主席基里安接受媒体采访时,盛赞深圳大运会一流的志愿服务,特别表扬“志愿者是此次大型赛事的支柱,为深圳大运会提供了可靠的支持”。来自国际大体联的高度评价充分表明:这座城市的赛场内外,志愿者们用灿烂的笑容和真诚的服务打动了世界,展示了深圳这座“志愿者之城”的迷人魅力,传递了龙岗这座迈向国际化之路城区的文明姿态。

从大运场馆延伸至城市各个角落,志愿者敬业爱岗的精神、积极向上的形象,构成大运赛场内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开幕式上,5个小时声嘶力竭带着观众一起“High”的“互动哥”“互动姐”;观众席边背对赛场提示观众文明观赛的志愿者;比赛间隙,劲歌热舞激情四射的啦啦队员,拿着抹布急匆匆跑上跑下的“擦地哥”;运动员转场时,微笑着举着标牌的引导员……他们的微笑与汗水,成为构筑“精彩大运”不可缺少的元素。

而更多的志愿者,在人们的视线之外默默奉献:比赛场馆外冒着烈日酷暑引导车辆的交通志愿者,场馆门口每天撕票上千张的票务志愿者,大运村内一遍遍为运动员发放毛巾、打扫房间的服务志愿者,在学校为前线志愿者提供早送晚迎、后勤保障服务的“志愿者的二次方”……

志愿者的优质服务和奉献精神,成为深圳闪亮的城市名片。国际体育记者协会主席梅罗说:“在深圳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志愿者,他们为来宾提供周到的服务和热心的帮助,让人很感动 。”更有中国运动员对志愿者讲,应该将赛事之外的第307块金牌,颁给这些可爱可敬的“U哥U姐”。

深圳大运会,成为龙岗迈向志愿者之城的“展示场”“加速器”。由于是深圳大运会的主场馆和大运村所在地,龙岗区承担的志愿服务任务最重。“全区的U站跑一遍,没有两三天根本下不来,而且我们区高校少,志愿者从何而来?”时任龙岗区义工联负责人郭流昌说,刚接到U站建设任务时,摆在眼前的困难让他费了不少脑筋。

“能不能尝试采取社会共建的模式,让区内的企业、学校成为U站的主人?”为了能找到承建方,郭流昌尝试着在报纸上打广告,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想法得到了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热烈响应。短短一个月,有300多家单位来报名,最终有256个单位成为龙岗区U站运营的“承包方”。一家只有200多人的企业,竟选派出92人担当U站志愿者。

青春的盛会,青春的城区,青春的志愿者们,固化成龙岗区在深圳大运会期间的深刻记忆。除了“ 红马甲”,深圳大运会期间的公职人员义工“蓝马甲”也成了第二道风景线。据当时媒体报道,从当年1月8日开始,至7月份,深圳共有17.8万人次公职人员穿上“ 蓝马甲”走上街头服务市民,其中局级干部2615人次。龙岗设立了209个服务站,在12天赛程里组织了2.2万名志愿者,累计开展了高达133万小时的志愿服务。

深圳大运会志愿者及安保人员。钟致棠摄

交通保障工作,是衡量一个城市举办重大赛事的标准之一。协助维护深圳大运会期间城区交通秩序,就是众多从兄弟省份来深圳驰援的学警志愿者们的任务之一。时任云南警官学院院长郭宝说,前后一个多月的交通执勤期间,某大队学警的多数同学,鞋底在一次次的指挥中磨穿。

赛事保障也是其中的重点。平湖街道作为深圳大运会自行车场馆行政保障责任单位也面对着空前的挑战。自行车比赛共有4个大项16个小项,既有室内比赛也有室外比赛,室外比赛还分公路赛和山地赛。有26个代表队166名运动员参加比赛,赛程历时8天,中间还需要转场,保障压力可想而知。街道工作人员虽然经过培训,还有现场顾问,但毕竟没有统筹保障过国际赛事,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不是一般的大。时任平湖街道党工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深圳大运会自行车赛事运营保障常务副主任高文荣说:“深圳大运会自行车比赛场地多、竞赛项目多、参赛规模大——参赛国家和地区数量超过广州亚运会、转场任务重,还要协调现场的10个部门单位。一天下来,嗓子都是哑的 。”

这些只是深圳大运会龙岗赛区众多感人场景的缩影。此外奔忙在赛区的安保人员、医疗保障人员、纠纷调处志愿队等等,都在酷暑烈日之下无悔坚守、全力保障;而那些没有直接参与赛场和志愿服务及保障工作的人们,也表现出了令人感佩的精神。为了保障深圳大运会期间交通的通畅,有86000多名车主主动申报深圳大运会期间停驶车辆,改乘公交通勤。

赛场医疗保障人员。钟致棠摄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深圳大运会实现了“六个零”的奇迹:对抗酷暑零事故、保障运行零失误、比赛争夺零死亡、服务工作零投诉、环境复杂零发案、物资财产零损失,受到了基里安、大体联CT主席宁卡·沃斯的高度称赞。

无论是“ 红马甲”还是“ 蓝马甲”,无论是龙岗本土的文明队伍还是来自外地驰援的兄弟力量,在12天的赛场之外,都闪耀着晶莹的光辉,他们的共同奔赴凝结成为龙岗这座崭新城区的永恒记忆和精神财产。“在龙岗中心城,擦肩而过的志愿者脸上挂着的青春真诚的微笑,是我这十多天来见到过的最美丽的风景。”一位参与报道的记者回忆说。

不一样的龙岗:

站在世界C位的12天

举办大运会这种世界性大型赛事活动,是深圳尤其是龙岗走向世界的绝佳机遇,媒体人不遗余力地奔跑在场馆内外,记录这历史性的时刻。时任《 深圳侨报》摄影记者钟致棠回忆道:“为了将最精彩的场景记录下来,要奔跑在各个场馆之间,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

全程参与深圳大运会报道的《 深圳侨报》 前记者钟致棠(前排左二)与志愿者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这期间,全球媒体都聚焦到了深圳、聚焦到了龙岗。当年的深圳大运会官网如今依然清晰地记录着这些数据:共有来自全球的323家媒体机构的3121人申请注册采访深圳大运会,其中,境外记者共计330人。当全球媒体人奔跑在深圳大运会赛场、穿梭在赛场外城区,龙岗就站在了C位。这是青春龙岗自1993年建区以来的首次全方位、系统化的国际表达,让世界看见了不一样的龙岗。

深圳大运会主媒体中心启用。钟致棠摄

“这里的人们非常友善。”美国剑术运动员布拉德利·菲亚拉回忆起自己在龙岗的大运时光时说。“中国画真是漂亮极了!画面上美妙的朝阳和山川让我想到了我的姐姐,我们都是登山爱好者,这幅画的感觉就像我们登上了山顶,站在阳光下,非常轻松和愉悦。我要把这幅扇画带回去作为礼物送给姐姐。 ”在大运村的民间手工艺展厅,布拉德利·菲亚拉从扇面画艺术家余文烈手中接过现场制作的山水画折扇时惊喜地说。

位于深圳大运村文化体验区一楼的民间手工艺展厅,是大运村里外国运动员最喜欢的地方。布拉德利·菲亚拉向媒体说道:“来中国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是一个冷漠的国度,人人都很匆忙,不会有人愿意停下来帮助别人。但是当我来到中国后,发现中国人非常友善,一路上都有人跟你热情地打招呼,真是和我之前的想法太不一样了,我以后还会经常来中国的。另外,我想告诉中国人民,更多的美国人是希望体验和学习不同文化的,这就是为什么这里的展览很好很重要,它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文化。 ”

大运村文化体验区。钟致棠摄

龙岗的传统手工艺,同样让西班牙跆拳道运动员安德鲁斯赞叹不已,“艺术更能让我们认识中国。 ”在深圳大运会期间,这位运动员一口气买了8个小巧别致、精美绝伦的梅花吊坠,“它们是我从深圳带走的最美的礼物” !安德鲁斯最难忘、最喜欢逛的是大运村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展,“中国传统手工艺展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它让我对中国人的热情好客和非凡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艺术家们友好地招待我并送给我很多礼物,他们的技艺让我看得都快傻眼了,我们欧洲可没有像这样的好东西。我非常喜欢这个展览,它比深圳的高楼大厦更能让我们认识中国 ” 。

龙岗的城市景观,也在运动员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本以为会看到非常古老的传统建筑,真没想到深圳这么现代,到处都是耀眼的灯光。深圳漂亮极了,尤其是绿化,做得非常棒,我很喜欢这个地方。 ”这是墨西哥排球运动员多纳斯对龙岗的印象。他告诉记者,真没想到中国人民是那么友好,而且深圳这座城市井然有序,“大运之旅‘新鲜而愉快’”。

时任CCTV体育频道编辑李南记录了当时媒体住宿地布吉木棉湾的景象:每晚八九点钟总会看见一个场景——每一个广场几乎都有跳舞的人。“北京的夜晚看不到这样的情景,我感觉这里热爱生活的人很多,这让我看到了深圳发达和高楼以外的另一面。这些都和我以前所听说的、想象的深圳不一样。 ” 李南说。

在深圳大运会前后,国际知名媒体纷纷聚焦深圳龙岗——

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展示的是中华文化、民族美学,广州亚运会展示的是岭南文化、城市美学,深圳大运会展示的则是青春文化、运动美学,追求简约而不简单。

美国《纽约时报》评价道,深圳龙岗的大运会“既属于未来又根植于传统”“(深圳城区)路上的这一景象与古代中国人那种尊重环境,几乎是带着激情地去追求自在安闲、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态度融为一体。这种生活理念根植于过去,当我们深圳人继续高速驶向未来的时候,还要重视传统”。

俄罗斯的媒体普遍认为,独特创意再次征服全世界——与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不一样,这一次,深圳大运会的主办方用另一种简约独特的创意再次征服了全世界。这极好地表现了青春欢乐、世界友谊的主题,成为世界各国运动员的大联欢。

观察眼

拥抱世界,就是走向未来

被世界看见时,龙岗也看见了世界。

2011年8月11日下午,深圳大运会主媒体中心(MMC)的“深圳大运会准备工作就绪新闻发布会”上,大运会组委会新闻发言人介绍深圳大运会的亮点,谈到了“不一样的国际交流:文化的盛会,友谊的盛会”。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定位,与“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申办口号一脉相承,真诚展示着深圳拥抱世界的热望。作为后发城区的龙岗,期待被世界看见,拥抱世界、融入世界的热望更加急切。

当大运圣火在夜空点燃,这座为世界大学生打造的舞台,也为龙岗叩开一扇通向全球的大门。当操着西班牙语、德语、法语、英语或阿拉伯语的志愿者,为外宾介绍风物、指示路线时,世界就对龙岗睁开了眼睛;当赛场上的各国选手们全力以赴,大运村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欢乐相聚、畅怀交流时,龙岗也看见了世界的一斑掠影。

十余年风雨兼程,今天的龙岗已从当年的“世界工厂”发展为“全球伙伴”。龙岗与世界的关系已从迎进来转变为走出去,出海叙事超越货物贸易,成为城市品牌的代言人。面对“不出海,就出局”的产业发展趋势,龙岗需要走进“世界的腹地”,去看见新的世界和旷野,用新的姿势拥抱世界,唱响中国声音,讲出龙岗“方言”。

2024年9月,龙岗启用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服务企业出海一站式平台,创设“出海会客厅”,搭建全球数字贸易服务创新中心,集成7类24项服务为企业出海打造产业生态,全面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全力打造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第一站”、场景应用“第一线”、创新创业“第一选”,踏上迈向未来星辰大海的新起点。

就如大运的口号,从这里开始。

新发展格局下的精彩未来,仍然生长在双向奔赴的路上。

来源:龙岗融媒(特约撰稿人 黄腾龙)

责编:叶惠玲

校对:王蓉

持续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