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刚刚结束的东亚杯为例,中国队在上半场13分钟内连续丢掉两球,下半场又失一球,最终以0比3完败于东道主韩国队。更令人失望的是,中国队全场仅有5次射门,且一次射正都没有,而韩国队则拥有15次射门、7次射正,几乎在每一项技术统计上都碾压国足。如此悬殊的差距,让人深感惋惜。

本届东亚杯对中国队而言,本就是以锻炼新人为主。早已确定无缘2026年美洲世界杯后,久尔杰维奇接任主教练,招入多名年轻球员,球队平均年龄降至25.1岁,像年仅18岁的王钰栋,以及19岁和21岁的蒯纪闻和吾米提江等新秀纷纷登场。大规模换血虽展现了转型的决心,却也暴露出巨大的实力差距。

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韩国队这场比赛并未派出孙兴慜、黄喜灿、李刚仁等主力,仍能轻松击败中国队。中国队上半场毫无还手之力,下半场也几乎没能制造有效进攻。如果不是韩国队后期有所放松,中国队的表现可能更为惨淡,差距令人一目了然。

有人说,这种失败可以理解,因为是锻炼新人。但问题在于,中国足球的“锻炼”已经持续了近二十年,每一次换血都被冠以“为了未来”的名义,可未来始终遥遥无期。年轻球员一上来就被亚洲强队击溃,这对他们而言是成长的磨砺还是打击,值得深思。

更讽刺的是,每当国足失利,总有声音用“过渡期”、“适应期”等外部因素为输球开脱,却从不正视自身根本问题。无论谁上阵、采用何种战术,国足缺少的核心素质始终未变——责任感和求胜欲。

失败可以接受,但绝不能输得毫无还手之力、毫无尊严。国足已无缘2026世界杯,本次东亚杯本应是重整旗鼓的起点,但这场比赛看起来更像“换汤不换药”。观众不是不能接受失败,而是不能接受国足连争胜的意志都没有。

很多人不禁疑惑:明明每次比赛都输得惨烈,网络上骂声震天,解说员也对国足表现无语,为什么国足却始终不解散?为何不断输球、频繁换帅、反复试新人,却依旧“屹立不倒”?

网络上流传一种说法:中国男足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保住“中国是足球发源地”的名号。虽然带着嘲讽,但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2004年,国际足联正式承认现代足球的前身“蹴鞠”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并授予了足球起源地的证书。

这份世界公认的荣誉本应成为骄傲,但如今的国足水平却让人失望透顶。试想,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是足球老祖宗,可如今却没有一支体面国家队,这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因此,无论表现如何,国足这支队伍必须继续存在。只要国足存在,中国在国际足球版图上至少保留了“起源地”的地位。换言之,国足不仅是比赛成绩的代表,更是国家的标签。只是这个标签如今显得尴尬——既不能代表中国足球的实力,又不能轻易舍弃。

除了历史意义外,还有现实的产业链问题难以忽视。国足背后牵扯着赞助商、政策支持、青训机构、俱乐部运营和转播权等庞大体系,绝非“解散”二字能简单解决。足球作为世界级运动项目,不管喜不喜欢,只要国足输球,微博热搜必定爆棚。

不少球迷看得早已麻木,部分人仍旧怒骂,只因心存希望,更多人则抱着“看戏”的心态。如今大家对国足的期待已从“冲出亚洲”变成“别输得太难看”,从“争口气”变成“别丢脸”。眼下这支国家队,已难从球员眼神中看到拼搏的火花,哪怕年轻人众多,努力踢球,整体精神气质依旧低迷。

有人认为这是待遇问题,但现实是,球员普遍拿着百万年薪,有些甚至非主力,却依旧享受豪车豪宅生活。踢得好坏似乎对收入影响不大,那又何必拼命?当然不能一竿子打死所有球员。仍有受伤坚守赛场的球员展现了拼劲和不服输,但仅靠一两个人的努力,无论如何无法拯救整体战斗力薄弱的球队。

反观“苏超”联赛为何能火遍网络,原因正是草根球员身上体现了热爱、坚持和团队精神,还有即使输了也要拼到底的劲头。正是这种精神,恰恰是当下国足最匮乏的。

一个草根联赛能引发如此共鸣,是因为球迷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真正的足球精神。而国足呢?输球后道歉成常态,承诺改进成为口头禅,怎能令球迷继续信任?

那么,中国足球还有救吗?当然有。但必须从根本改革起。先别盯着世界杯,也别指望换个教练就奇迹出现。要让球员真正热爱足球,让教练懂得管理,让制度服务于成绩而非利益,才能重新点燃中国足球的灵魂。

毕竟,胜利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意志力的对抗。只要我们再见国足球员拼尽全力,即便输得体面,也能赢得尊重。这,才是足球应有的姿态。

你怎么看国足存在的意义?欢迎留言分享。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